AKIMIA在先前曾經提過,每個人身上都有看不見的微生態,這個由細菌構成的微小聚落,對我們肌膚健康的影響,遠比想得還要大。本篇我們將進一步和大家分享如果肌膚處於無菌或失衡狀態會如何,而我們又該如何維持平衡。
目錄
原來這些常見的肌膚困擾,源於肌膚微生態失衡
人體身上的菌數,是我們細胞的10倍。這些細菌當中,有絕大多數都是定居已久的常駐菌,常駐菌在一般狀況下,對我們不僅無害,還能調控角質細胞,當外來菌入侵時,有助於分泌抗菌肽,抵抗病原菌,也能分解角質細胞的碎片和脂質,讓表皮環境維持在弱酸性狀態。
但常駐菌也有表現失常的時候。當我們的免疫力太低、肌膚環境變化(如:油脂分泌過多、太潮濕、溫度過高),導致常駐菌無法發揮平常功能,或造成暫駐菌數量過多,導致比例失衡,就可能演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肌膚困擾。
像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桿菌失衡會形成乾癬;痤瘡桿菌不平衡會冒出我們最討厭的粉刺和痘痘;而皮屑芽孢菌(又稱馬拉色菌)則可能造成毛囊炎。因此,微生態對我們的影響,真的比我們想像來得深遠。
暫駐菌過多肌膚會生病,那好菌多一點會怎樣?
既然我們不能讓暫駐菌、病原菌獨霸天下,那讓好菌多一點,總可以壓制壞菌的勢力了吧?
這個想法,也有科學家搶先進行相關的實驗,大部份的研究都證明,好菌確實能夠抑制壞菌的殺傷力。所以市面上關於「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相關產品,才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益生菌」(Probiotics)和「益生元」(Prebiotics)名字很像,但「益生菌」是對宿主(也就是你跟我啦)有正面效益的微生物,像乳酸菌、酵母菌、比菲德氏菌(雙歧桿菌的一種)就隸屬於益生菌的一種。而「益生元」則可以理解為益生菌吃的食物,如果寡糖和菊糖都屬於這類。
萊雅集團在2009、2010年時曾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邀請了66位敏感肌的女士使用含有10%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孢物(bifida ferment lysate)的乳霜,57天後刺痛感明顯改善,也有效提升了肌膚屏障。
|實驗過程中,肌膚敏感度(左圖)與肌膚屏障(右圖)的變化,綠色為含10%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孢物的乳霜,藍色為對照組。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111/j.1600-0625.2009.00932.x|
而韓國技術進步研究所於2015年參與的一項動物實驗中,也顯示益生菌能改善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研究團隊讓無毛的小白老鼠連續照射紫外線4天,其後再餵食該老鼠半乳寡糖(GOS,益生元的一種)和長雙歧桿菌12週,並運用拍照的方式,紀錄這3個月的變化。
結果發現實驗組老鼠的紅斑比對照組老鼠減少了16.8%,而且第一型膠原蛋白(Col-1,佔人體總數90%,和肌膚保養和傷口復原有關)的mRNA表現也有明顯提升。
不過,物極必反,好菌過多也可能矯枉過正,衍生出其他的肌膚問題。
像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實是偏利共生的常駐菌(沒錯,你沒看錯,痤瘡丙酸桿菌是常駐菌喔!),但數量、酸鹼值、溫度不對也會造成失衡,使得病原菌有機可趁,讓肌膚表面開始出現免疫反應。
德國知名化妝品原料供應品牌巴斯夫(BASF)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分享他們目前為止對於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了解。這項研究發現這兩種菌,在健康肌膚上,能維持酸鹼值、與致病菌競爭、協助製造膠原蛋白,也能幫助角質細胞分泌抗菌肽。
此外,研究還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喜歡居住在油脂分泌多的身體部位,像是鼻頭、T字部位就有很多它們的蹤跡,表皮葡萄球菌則喜歡待在腋下等比較潮濕悶熱的地方。
而且有趣的是,即便是同一種菌,只要待在不同地方,使它們維持平衡的環境條件就會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老家在眉頭的痤瘡丙酸桿菌,和家住在鼻翼的痤瘡丙酸桿菌,即使距離很近,它們所需的酸鹼值和溫度仍有所不同。
|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圖。綠點為痤瘡丙酸桿菌,紅點為表皮葡萄球菌。圖片來源:doi: 10.3390/microorganisms8111752|
當然我們不可能真的精準把控每個部位的溫度與酸鹼值,但這個研究讓我們知道,我們以為的壞菌,其實一開始可能沒那麼壞,而是有其他原因把它們「帶壞」了,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強調肌膚微生態的「平衡」,而非好菌多多益善。
肌膚微生態這麼麻煩,無菌可以無事一身輕嗎?
說了這麼多,相信你應該也看累了吧。那麼麻煩,乾脆不要有菌不就沒事了嗎?
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
知名期刊《Nature Immumology》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想了解無菌的環境,是否真的能讓我們輕鬆一點,結果呢?當然是不會。
研究團隊分別找來一隻全身都無菌的老鼠,和一隻沒有特定病原體的老鼠兩相對照(老鼠真的好辛苦,請別忘了在每年4月24日的「世界實驗動物日」,好好感謝這些小動物的犧牲奉獻),觀察牠們受傷後的復原情況。
一般來說,當我們受傷時,身體的免疫細胞就會出動,哺乳動物血液中最主要的白血球「嗜中性球」就會分泌趨化因子CXCL10呼叫漿細胞樣樹突細胞(pDC)到事發現場,釋放大量第一型干擾素((IFN-I))阻止病毒複製,同時請求巨噬細胞收拾殘局,並讓纖維母細胞分泌生長因子,加速傷口修復癒合。
但此研究發現,無菌老鼠在受傷後,雖然白血球會到場,但卻不會分泌趨化因子CXCL10,當然傷口修復的關鍵角色pDC自然也不會現身救援,因此身上無菌,反而更加危險。
養菌養得好,肌膚沒煩惱!
如果到了這一段你還沒關掉視窗,先讓我們跟你說一聲謝謝和辛苦了。
在這一篇,我們知道了這些看不見的細菌運作機制其實是很複雜的,他們如此渺小,對我們的影響卻如此巨大。儘管我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精準掌控酸鹼值和溫度,但仍然能透過良好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並在專業醫師的建議與指導下,使用益生菌/益生元產品,給予菌落足夠的養分,提供它們所需的生長環境,就能讓肌膚擁有健康平衡的狀態。
我們始終堅信,只要守護健康的肌膚環境,讓肌膚維持原有的完整性,就能良好的膚質。若加上微電流技術,讓養分直達基底,為微生態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顧好肌本,就能好上加好,由內而外,散發美麗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