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b_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fb_in_app_browser_popup.copy_link' | translate }}

{{ 'in_app_browser_popup.desc' | translate }}

【 皮膚保養專欄 】養菌養得好,膚況沒煩惱!肌膚微生態失衡會怎樣?

  AKIMIA在先前曾經提過,每個人身上都有看不見的微生態,這個由細菌構成的微小聚落,對我們肌膚健康的影響,遠比想得還要大。本篇我們將進一步和大家分享如果肌膚處於無菌或失衡狀態會如何,而我們又該如何維持平衡。   【延伸閱讀】 什麼是肌膚微生態?認識皮膚上看不見卻很重要的小細菌 各大品牌都在提微生態保養,到底是什麼?   目錄 原來這些常見的肌膚困擾,源於肌膚微生態失衡 暫駐菌過多肌膚會生病,那好菌多一點會怎樣? 肌膚微生態這麼麻煩,無菌可以無事一身輕嗎? 養菌養得好,肌膚沒煩惱! 原來這些常見的肌膚困擾,源於肌膚微生態失衡 人體身上的菌數,是我們細胞的10倍。這些細菌當中,有絕大多數都是定居已久的常駐菌,常駐菌在一般狀況下,對我們不僅無害,還能調控角質細胞,當外來菌入侵時,有助於分泌抗菌肽,抵抗病原菌,也能分解角質細胞的碎片和脂質,讓表皮環境維持在弱酸性狀態。   但常駐菌也有表現失常的時候。當我們的免疫力太低、肌膚環境變化(如:油脂分泌過多、太潮濕、溫度過高),導致常駐菌無法發揮平常功能,或造成暫駐菌數量過多,導致比例失衡,就可能演變成我們耳熟能詳的肌膚困擾。   像金黃色葡萄球菌會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桿菌失衡會形成乾癬;痤瘡桿菌不平衡會冒出我們最討厭的粉刺和痘痘;而皮屑芽孢菌(又稱馬拉色菌)則可能造成毛囊炎。因此,微生態對我們的影響,真的比我們想像來得深遠。   暫駐菌過多肌膚會生病,那好菌多一點會怎樣? 既然我們不能讓暫駐菌、病原菌獨霸天下,那讓好菌多一點,總可以壓制壞菌的勢力了吧?   這個想法,也有科學家搶先進行相關的實驗,大部份的研究都證明,好菌確實能夠抑制壞菌的殺傷力。所以市面上關於「益生菌」和「益生元」的相關產品,才會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   「益生菌」(Probiotics)和「益生元」(Prebiotics)名字很像,但「益生菌」是對宿主(也就是你跟我啦)有正面效益的微生物,像乳酸菌、酵母菌、比菲德氏菌(雙歧桿菌的一種)就隸屬於益生菌的一種。而「益生元」則可以理解為益生菌吃的食物,如果寡糖和菊糖都屬於這類。   萊雅集團在2009、2010年時曾發表研究成果,該研究邀請了66位敏感肌的女士使用含有10%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孢物(bifida ferment lysate)的乳霜,57天後刺痛感明顯改善,也有效提升了肌膚屏障。   |實驗過程中,肌膚敏感度(左圖)與肌膚屏障(右圖)的變化,綠色為含10%二裂酵母發酵產物溶孢物的乳霜,藍色為對照組。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111/j.1600-0625.2009.00932.x|   而韓國技術進步研究所於2015年參與的一項動物實驗中,也顯示益生菌能改善紫外線對肌膚的傷害。研究團隊讓無毛的小白老鼠連續照射紫外線4天,其後再餵食該老鼠半乳寡糖(GOS,益生元的一種)和長雙歧桿菌12週,並運用拍照的方式,紀錄這3個月的變化。   結果發現實驗組老鼠的紅斑比對照組老鼠減少了16.8%,而且第一型膠原蛋白(Col-1,佔人體總數90%,和肌膚保養和傷口復原有關)的mRNA表現也有明顯提升。   不過,物極必反,好菌過多也可能矯枉過正,衍生出其他的肌膚問題。   像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其實是偏利共生的常駐菌(沒錯,你沒看錯,痤瘡丙酸桿菌是常駐菌喔!),但數量、酸鹼值、溫度不對也會造成失衡,使得病原菌有機可趁,讓肌膚表面開始出現免疫反應。   德國知名化妝品原料供應品牌巴斯夫(BASF)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報告,分享他們目前為止對於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了解。這項研究發現這兩種菌,在健康肌膚上,能維持酸鹼值、與致病菌競爭、協助製造膠原蛋白,也能幫助角質細胞分泌抗菌肽。   此外,研究還發現痤瘡丙酸桿菌喜歡居住在油脂分泌多的身體部位,像是鼻頭、T字部位就有很多它們的蹤跡,表皮葡萄球菌則喜歡待在腋下等比較潮濕悶熱的地方。   而且有趣的是,即便是同一種菌,只要待在不同地方,使它們維持平衡的環境條件就會完全不一樣,也就是說,老家在眉頭的痤瘡丙酸桿菌,和家住在鼻翼的痤瘡丙酸桿菌,即使距離很近,它們所需的酸鹼值和溫度仍有所不同。   |痤瘡丙酸桿菌和表皮葡萄球菌分布圖。綠點為痤瘡丙酸桿菌,紅點為表皮葡萄球菌。圖片來源:doi:  10.3390/microorganisms8111752|   當然我們不可能真的精準把控每個部位的溫度與酸鹼值,但這個研究讓我們知道,我們以為的壞菌,其實一開始可能沒那麼壞,而是有其他原因把它們「帶壞」了,所以我們才會不斷地強調肌膚微生態的「平衡」,而非好菌多多益善。   肌膚微生態這麼麻煩,無菌可以無事一身輕嗎? 說了這麼多,相信你應該也看累了吧。那麼麻煩,乾脆不要有菌不就沒事了嗎? 事情還真沒這麼簡單。   知名期刊《Nature Immumology》在2020年發表一項研究,想了解無菌的環境,是否真的能讓我們輕鬆一點,結果呢?當然是不會。   研究團隊分別找來一隻全身都無菌的老鼠,和一隻沒有特定病原體的老鼠兩相對照(老鼠真的好辛苦,請別忘了在每年4月24日的「世界實驗動物日」,好好感謝這些小動物的犧牲奉獻),觀察牠們受傷後的復原情況。   一般來說,當我們受傷時,身體的免疫細胞就會出動,哺乳動物血液中最主要的白血球「嗜中性球」就會分泌趨化因子CXCL10呼叫漿細胞樣樹突細胞(pDC)到事發現場,釋放大量第一型干擾素((IFN-I))阻止病毒複製,同時請求巨噬細胞收拾殘局,並讓纖維母細胞分泌生長因子,加速傷口修復癒合。   但此研究發現,無菌老鼠在受傷後,雖然白血球會到場,但卻不會分泌趨化因子CXCL10,當然傷口修復的關鍵角色pDC自然也不會現身救援,因此身上無菌,反而更加危險。   養菌養得好,肌膚沒煩惱! 如果到了這一段你還沒關掉視窗,先讓我們跟你說一聲謝謝和辛苦了。   在這一篇,我們知道了這些看不見的細菌運作機制其實是很複雜的,他們如此渺小,對我們的影響卻如此巨大。儘管我們無法在日常生活中,時時精準掌控酸鹼值和溫度,但仍然能透過良好生活作息和飲食習慣,並在專業醫師的建議與指導下,使用益生菌/益生元產品,給予菌落足夠的養分,提供它們所需的生長環境,就能讓肌膚擁有健康平衡的狀態。   我們始終堅信,只要守護健康的肌膚環境,讓肌膚維持原有的完整性,就能良好的膚質。若加上微電流技術,讓養分直達基底,為微生態提供優質的生長環境,顧好肌本,就能好上加好,由內而外,散發美麗光彩。   文獻引用: https://doi.org/10.1111/j.1600-0625.2009.00932.x https://doi.org/10.3109/09637486.2015.1088823 https://doi.org/10.3390/microorganisms8111752 https://doi.org/10.1038/s41590-020-0721-6
2022-01-10

【 皮膚保養專欄 】什麼是肌膚微生態?認識皮膚上看不見卻很重要的小細菌

妳有聽過肌膚微生態嗎?妳知道就算妳洗澡洗得再怎麼乾淨,肌膚上仍有大量的細菌寄生,而且我們其實不能沒有它們嗎?如果妳從不知道這個驚人真相,今天AKIMIA就要來和妳分享,妳看不見但非常重要的「肌膚微生態」。   目錄 其實妳不孤單:認識妳肌膚上的微生態 平衡肌膚微生態有多重要?為何妳該了解? 顧好「肌本」,才能擁有健康肌膚 其實妳不孤單:認識妳肌膚上的微生態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細菌」是不好的東西,直到近幾年才因為益生菌等名詞,漸漸有了「細菌也有好菌壞菌之分」的概念。不過這樣的概念仍停留在對於腸道的認知,一般人對於自己肌膚上其實擁有一個微生態並不知情,因為我們看不到,也感覺不出來,但就像腸道微生物學家Jeroen Raes所說:「我們不是人類,而是一個行走的微生物群。」   此話並非子虛烏有,人體的菌總數是人體細胞的10倍,佔了人體總質量1%~3%,若以基因數量來看,人大約有2萬多個基因,但加上寄生在我們身上的微生物的話,基因總數則是800萬個。對這些微生物來說,我們的身體,就是它們的地球。   地球上生態多元,人身上也是。我們的身體從頭到腳都有菌叢定居,而且不同的部位還住著不同種類的細菌。像額頭、背部、鼻翼等皮脂腺發達的部位,就住著丙酸桿菌;腹股溝、腳掌等潮濕部位,則是葡萄球菌及棒狀桿菌的地盤。   而當我們以為潮濕部位是細菌們的兵家必爭之地時,其實乾燥部位才是菌種最多元的地方,像是前臂、臂部側位和手掌心,都充滿了豐富種類的微生物,種類甚至比腸道和口腔還多樣化。   平衡肌膚微生態有多重要?為何妳該了解?   我們知道妳此刻的心聲,妳可能會想:「就算真的有這麼多微生物在我們身上,那又怎樣?」難道就不能各過各的,相安無事嗎?   還真不行。因為這些微生物只要一言不合,遭殃的就是妳。   我們人身上住著很多細菌,這些通常被視為「常駐菌」,也就是長年定居在妳身上的菌種,如同上一段所述,這些菌種都有各自的喜好、數量和分布區域,只要它們彼此之間和樂融融,妳的肌膚基本上就能維持在良好的狀態。   不過,要是妳分泌過多油脂,導致某些愛好油脂的菌種大量繁殖;或是妳的身體狀態不佳,使得暫駐菌有機可趁;又或者是某些常駐菌想要破壞和諧、掀起戰爭,那妳的肌膚就會因此而出現各種狀況。   萊雅公司在2017年委託法國實驗室進行甘露糖與透明顫菌(Vitreoscilla filiformis)裂解液效用的臨床實驗,邀請60位中度異位性皮膚炎患者前來參加,並以不同配方的甘露糖和裂解液治療患處,28天後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明顯下降,而有益菌「黃單胞菌」的活力也有顯著提升。連原本不受影響的部位,其微生物比例皆有變化。   |萊雅的研究發現,甘露糖與透明顫菌裂解液細菌能改善異位性皮膚炎,也證明了皮膚上的微生物對於我們的肌膚健康有直接的影響。圖片來源:doi:  10.2147/CCID.S121910|   2019年,韓國首爾大學的一項研究也發現,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患處有大量的金黃色葡萄球菌入侵,隨著9週的治療之後,發現金黃色葡萄球菌數量大幅下降,症狀也有明顯的改善,而患者皮膚上的菌種也從極度分布不均,回到最初的菌落平衡狀態。   因為許多研究皆已證實「肌膚微生態」對肌膚的影響,也讓國外許多知名保養品牌紛紛投入相關產品研發,像是大家熟知的小黑瓶、小棕瓶都是其中的一份子,世界各地也都開始有新創保養品牌以此為題,開發護膚與清潔產品,期望透過微生物的協助,讓大家擁有健康美膚。   顧好「肌本」,才能擁有健康肌膚   從上面的研究可以看出,要擁有健康美肌,排除極端狀況,大多時候只要平衡肌膚微生態,就能杜絕許多肌膚困擾,養好肌膚的基礎環境,肌膚自然就能維持在最佳狀態,而這也和我們創立至今堅信的理念不謀而合。   我們始終相信,只要顧好「肌本」,也就是肌膚的細胞和微生態,剩下的工作就仰賴人體機制自然運作,就能維持肌膚的完整性,進而擁有健康的肌膚。   因此我們堅持實事求是、講求科學精神,依循細胞運作的原理與本質投入產品研發,讓保養不僅只是表面的美白保濕,而能通透原理,讓人由內而外,散發具有深度的水嫩光澤。   文獻引用: doi: 10.2340/00015555-3089 doi: 10.2147/CCID.S121910
2022-01-10

【 皮膚保養專欄 】不只微生態,AKIMIA告訴你鈣離子如何影響肌膚平衡

剛開始接觸保養的朋友應該都常常聽到,皮膚要好就要做好保濕。保濕確實很重要,不過,想要養好肌膚,光是「油水平衡」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微生態平衡,以及最鮮為人知的「鈣離子平衡」,才能擁有美麗膚質。到底怎麼一回事呢?本篇AKIMIA就要帶妳認識肌膚的神奇平衡機制。 【延伸閱讀】保濕怎麼出現的?AKIMIA帶妳認識保濕到底在保什麼?   目錄 除了保濕,「平衡才能擁有健康美肌」 鈣離子如何使肌膚維持平衡? 鈣離子失衡會怎樣? 保養不該「腳痛醫腳」,了解原理才能顧好「根本」   除了保濕,「平衡」才能擁有健康美肌 隨著科技的進步,許多國際知名保養品牌都紛紛投入皮膚科學的研究,近年來許多研究都顯示,導致膚況異常的原因有很多,除了水份不足、年齡增長使得膠原蛋白流失塌陷,或是角質細胞分化過程異常之外,肌膚表面的微生態,也就是微小的多元菌落,若是菌落失衡就可能會使皮膚產生不同的疾病。 可以將這些菌落想像成居住在我們皮膚上的多種族群,族群之間本來都相安無事、和平相處,但突然有其中一族的野心爆發,企圖征服領土,就會造成動盪不安,這就是失衡,也就是使妳膚況不平靜的成因之一,因此近來我們經常可以在市面上看到標榜「平衡肌膚微生態」的保養品,就是為了守護肌膚微生態的歲月靜好。 【延伸閱讀】各大品牌都在提的「微生態保養」,到底是什麼? 然而,人體之玄妙就像是一座探索不盡的巨大圖書館,不僅上述提及的事物會影響肌膚狀態,根據資生堂於2013年的研究,以及巴黎萊雅的公開文章皆表示,「鈣離子」也是影響膚質的關鍵。 資生堂於2013年利用模型了解鈣離子如何在表皮中達到動態平衡,維持肌膚恆定。|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111/exd.12302|   肌膚的切片圖。研究團隊將鈣離子染成綠色,發現顆粒層的鈣離子濃度最高。|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111/exd.12302|   鈣離子如何使肌膚維持平衡? 要了解鈣如何影響膚況之前,要先了解肌膚的構造與角質代謝的過程。 我們的皮膚薄薄一層,從裡到外依序為皮下組織,真皮層,表皮層。最外層的表皮層有90%都是角質細胞,角質細胞在不同階段的生長型態可以建構堆疊出厚實的表層防禦之牆,由下到上分別是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只有手掌和腳掌才有)、角質層。角質細胞在基底層的時候,還是個未分化的細胞,但越往上,被賦予的任務就越多,而不同的生長過程關鍵會受到環境中的離子濃度影響,從分化增生到最終走向死亡形成密實的外圍屏障,在第一線阻擋外界的侵擾。 【延伸閱讀】為什麼角質不是壞東西?AKIMIA帶妳認識被誤會很久的角質細胞 簡單來說,環境中鈣離子的濃度大小,會影響角質細胞在不同階段被賦予的任務。 鈣離子在表皮中的濃度分布從基底層開始往上增加,此時角質細胞開始分化成不同的形態,隨著鈣離子濃度往上增加(顆粒層濃度最高),可以讓角質細胞快速扁平化,形成多層結構,讓角質化完成。而角質細胞上的TRP,便是調節鈣離子的濃度的重要通道。就像是疫情期間,會控管室內人流、人數到了一定程度就會關門、不夠才會打開一樣,正常運作的TRP通道能讓細胞內外所需的鈣離子不失衡。 這個TRP通道又是什麼呢?TRP通道是離子專用通道,角質細胞上有著不同功能的TRP通道,許多都與搔癢、冷熱、疼痛等知覺有關,像是著名的TRPV1就是與辣椒素以及43°C以上高溫有關的通道,這就是我們吃辣會感到熱辣難耐的原因之一。而掌管鈣離子的通道,則是TRPV6,它會自我調控以維持肌膚恆定。   鈣離子失衡會怎樣? 想體會平衡為什麼重要,就得先知道失衡了會對人體造成什麼影響。 關於這個疑問,日本知名保養品品牌POLA在2011年做了一項研究,發現除了角質細胞的TRP通道可以調控離子濃度外,顆粒層中的封閉小帶(Tight Junction,TJ)也能透過限制分子的運動,調控離子濃度,使得離子能夠出現在該出現的地方,避免細胞在該增生的地方分化,在該分化的地方增生。研究中團隊利用癸酸鈉(C10)可以改變TJ通透性進而改變鈣離子濃度,使離子失衡,導致細胞在顆粒層以上仍持續增生,就可能使皮膚開始產生掉屑等病變。 2014年奧地利的大學也發表了一篇研究論文,指出鈣離子濃度會影響角質細胞分泌皮膚所需的絲聚蛋白和脂質的多寡,進而左右肌膚狀態與基因表現,若濃度不足,就可能導致皮膚衰老,或是毛囊角化症等病變。   保養不該「腳痛醫腳」,了解原理才能顧好「肌本」 我們雖然花了很長的篇幅,提了很多艱澀的知識,但這目的並不只是要賣弄專業知識,而是希望能讓大眾了解,膚質的好壞,由許多因素掌控,並不是自覺膚質乾燥龜裂,就立刻走向極端的保養方式,開始積極保濕。 保養並非「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這麼簡單,而要回到皮膚運作的核心根本:讓細胞擁有一個健全的生活環境,顧好肌本,才能有好肌膚。 這也是許多國際知名品牌,會成立自家的研究中心的主因,就是為了徹底了解皮膚細胞運作的奧秘,如此才能做出更具生物相容性的產品,讓大家用得安心、美得開心。 【延伸閱讀】破解你的保養迷思,揮別乾燥脫皮! 像我們的產品也都由擁有專業醫工背景的佩芝博士投入研發,依循細胞運作的原理與本質,運用特殊印刷工法與微電流技術,開發出不用手持導入儀和外接電力,也能產生「微電流」的ionTrans®電膜布,促進精華深層滲透,讓肌膚該有的營養都能徹底傳達。 就算我們無法逆轉無情的歲月,至少能藉由正常作息、均衡的飲食、滋潤的精華與精準的技術,養好肌底,不再無所適從,優雅從容地邁向人生新階段。   文獻引用: https://doi.org/10.1111/exd.12302 https://doi.org/10.1016/j.exger.2014.09.015 https://doi.org/10.1016/j.bbrc.2011.02.057      
2021-09-08

【 皮膚保養專欄 】為什麼角質不是壞東西?AKIMIA帶你認識被誤會很久的角質細胞

開始接觸保養之後,就會有許多名詞隨之而來。除了保濕、美白之外,最常聽到的就是去除老廢角質。不過,角質真的那麼不好嗎?AKIMIA今天就帶你認識被誤會很久的角質細胞! 目錄 認識角質之前,先認識你的皮膚是怎麼形成的? 為你遮風避雨的角質層 皮膚粗糙是因為老廢角質?肌膚乾燥、鬆弛、暗沉、紋路的真相 有好環境才有好肌膚 認識角質之前,先認識你的皮膚是怎麼形成的? 皮膚看似薄薄一層,卻有著厚厚的學問。每個人的皮膚,光是真皮層上方的表皮層,由內而外就可以再細分為基底層、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只有手掌和腳掌才有)、角質層等五層,這五層當中,有90%都是角質細胞。 角質細胞會從基底層開始,讓一半的細胞分化之後往外來到棘狀層、顆粒層、透明層,最後它會變成死去的細胞,堆積在最外面形成角質層。整個過程有點像是人的一生,在基底層誕生,其中一部分的細胞被賦予人生的新任務,於是奉獻自己來到棘狀層、顆粒層和透明層,每往外一層,角質細胞就會因為犧牲貢獻太多,而變得越來越凋零,最後任務結束,它們就會到最外面的角質層安享天年,但仍用自己的肉身守護年輕的角質細胞和皮膚家園。 為你遮風避雨的角質層 看了上面的說明之後,你應該可以體會,角質細胞就像畢生為家人犧牲奉獻結果最後卻落得沒名沒份的可憐媳婦,大眾成天要把它從皮膚上趕走。它其實並不壞,甚至是個好東西。不過,一直說它為了我們犧牲奉獻,到底是為我們貢獻了什麼呢? 根據2020年日本化妝品大廠資生堂與北海道大學共同發表的研究,角質細胞在基底層的時候,還是個青春飽滿的細胞,來到棘狀層的時候,開始接受社會的拉扯與考驗,變得有稜有角;隨後來到顆粒層,就會漸漸失去生命力,開始生成絲聚蛋白、神經醯胺、膽固醇、脂肪酸,幫助肌膚鎖水,使細胞能夠緊緊依靠不脫隊,賦予緊緻肌膚。 到了角質層,這些角質細胞的任務接近尾聲,細胞就會讓絲聚蛋白降解成NMF天然保水因子,隨後吐出細胞核、細胞質、終結過去曾協助進行代謝的胞器功能,直接登出人生遊戲,變成角質蛋白纖維,並利用這些吐出物緊緊包裹細胞,讓彼此成為一道厚實的城牆,作為抵禦外界侵擾的第一道防線。   |資生堂的研究發現,角質細胞會在角質化的過程中,先停止酸性胞器運作,隨後往Z軸擴張,並往XY軸拉長,漸漸變得扁平,途中細胞也會不斷釋放內容物。|     |角質細胞在角質化的過程中,會從飽滿的顆粒變成扁平狀(b圖,由SB往SC閱讀),途中細胞核會萎縮(c圖)、DNA也會漸漸外洩(f圖)|   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2240-3   皮膚粗糙是因為老廢角質?肌膚乾燥、鬆弛、暗沉、紋路的真相 雖然說,角質細胞為我們付出了它的全部,可是要說皮膚不好的主兇是角質,也不能說100%錯誤,但重點不是「老廢角質」本身,角質層本來就是又老又廢的死細胞聚集而成的,問題在於角質細胞增生及生成因子過程出現異常。 比如,當角質細胞沒有釋放足夠的絲聚蛋白、NMF等天然保水因子,肌膚就會變得乾燥;當細胞之間少了脂質黏合,細胞無法緊靠就會使肌膚鬆弛。若脂質合成異常會導致肌膚屏障不完整,就可能發生乾裂或魚鱗癬的狀況。 而影響角質細胞無法正常運作的原因非常多,老化只是其中之一,氣溫、氣候、空汙、曝曬、濕度等環境因素,或是作息不正常、飲食不均衡、壓力等原因,也都可能讓角質細胞失去原有步調。因此膚況不好,絕對不要馬上購買號稱能解決特定肌膚問題的產品,先認真了解自己的生活作息,同時向專業醫師諮詢才能真正根除肌膚問題。 有好環境才有好肌膚 所以,膚況不好,別先急著去角質。皮膚是很複雜的器官,要保養出好的肌膚,絕對不是「乾燥就補水、出油就去油、粗糙就去角質」這樣的線性思考,而是要了解皮膚如何生成、了解皮膚真正的需要,才能對養份。就像教育小孩一樣,不是孩子成績不好就打罵、送補習班,要了解小孩真正的喜好,適度給予支持與資源,他才會快樂地成長。 AKIMIA相信,在健康狀況沒問題的前提下,只要給予良好健全的環境,就能養出好的角質細胞,而有了好的角質細胞,就能擁有天然純淨的美麗肌膚。 因此我們不斷強調,想要擁有漂亮的肌膚,就要先為肌膚建立起穩固的屏障。獨家萃取具有專利的死海礦物精華,由內而外穩定膚況,並提升保護力,讓肌膚有能力抵禦變化多端的環境傷害。   文獻引用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2240-3  
2021-08-04

【 皮膚保養專欄 】保濕怎麼出現的?AKIMIA帶你認識保濕到底在保什麼?

提到保養皮膚,我們最常聽到的詞,除了美白之外,就是保濕。但具體來說,保濕到底是什麼?保濕這個行為是怎麼出現的?你需要保濕嗎?到底要怎麼樣才能真正有效保濕?今天AKIMIA就要與你分享關於保濕的知識大小事!   目錄 保濕,主要倚靠「吸水」與「鎖水」 每種保濕成份都有用嗎? 保濕怎麼出現的?你需要保濕嗎? 愛皮膚,就要給它真正需要的   保濕,主要倚靠「吸水」與「鎖水」 深入探討保濕話題之前,得先大概了解皮膚的自我控水機制,因為大部分的保濕產品,都是先透徹地研究人體皮膚的結構與機制之後,再配合皮膚的運作原理,設計保養品呈現的型態、成分與使用方式。 人體是很奧妙的,皮膚薄薄一層,也有很深的學問。我們用肉眼乍看,會覺得皮膚很單薄,但其實皮膚是由角質、顆粒、棘狀、基底等四層防禦線構成的表皮層,加上一層真皮層組成的五層結構,每一層的含水量都不同,真皮層和基底層因為在最裡面,含水量最高,約為70%左右;角質層的水分約在15~30%左右,若角質層的水分低於標準值,就會出現皮膚乾裂的狀況。 |薄薄的皮膚,由角質、顆粒、棘狀、基底、真皮等五層所構成。(圖片來源:nursingtimes)|   而正常的肌膚,為了防止水分散失過快,造成肌膚龜裂,都會擁有自我控水的機制,每小時會自動控制水分散失約0.5平方公分。 肌膚的自我控水機制,主要分為兩種方法:吸水與鎖水。因為真皮層水分最多,外層的肌膚想要喝水,就會仰賴一些「海綿」幫忙吸收並傳遞水分,像是玻尿酸、胺基酸、NMF天然保濕因子、絲聚蛋白等都是「內水外送」的通道。 但水資源如此重要,怎麼可以任人取用呢?畢竟水分只要越接近空氣,就越容易蒸發,所以肌膚內部除了有吸水功能,確保肌膚各部位都能平均享用水資源之外,還有鎖水功能,才能維持水分的平衡。而負責鎖水,不讓肌膚水資源白白浪費的重要角色,則是神經醯胺,以及皮脂腺分泌的油脂等與水不相容等元素。 了解完以上的角色背景之後,平常有在關心保養資訊的妳,應該看得出來以上有些成分的名詞很熟悉,因為正如一開始所述,任何保養品都是在模仿皮膚的吸水與鎖水機制,使用凡士林、角鯊稀、蠟、乳木果油等密封、鎖水類的成分,以及玻尿酸、尿素、氨基酸、山梨糖醇、甘油、糖胺聚糖等吸收水分的因子,試圖讓妳的肌膚水分不會面臨乾涸的窘境。   每種保濕成份都有用嗎? 不過,雖然絕大部分的保濕產品都立意良善,真的提供天然、與人體相容的優質成分,但有些都沒有辦法幫上妳的忙,為什麼呢? 原因有兩個,一是皮膚最外層的角質層,為了不讓外敵入侵,會讓體內壯烈犧牲的角質細胞全去最前線當人肉銅牆鐵壁,所以基本上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一律不許入內,所以就算成分使用得再好,如果不用TDDS找出破綻的話,不能破壞皇城內的和氣就是不行。何況,還有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 另一個更根本的原因是,玻尿酸、尿素、胺基酸這些吸水因子,都長得太高大了,就像巨人要從單一入口進去小人國一樣,角質層的城門就算大開歡迎它們大駕光臨,它們也擠不去。所以就算給妳這些優質成分,但光是靠塗塗抹抹,都是擦心酸的,還會覺得皮膚很油膩不舒服。 |角質細胞的代謝過程示意(圖片來源:nursingtimes)|   【延伸閱讀】要讓保養品深層吸收有哪些方式?AKIMIA告訴你什麼是TDDS。   保濕怎麼出現的?你需要保濕嗎? 不過既然那些保濕保養品沒有用,那保濕這種保養行為又為什麼會出現呢?如果不被需要,不可能存在世界上這麼久吧? 若妳也有這個疑問,AKIMIA只能說問題問得真好。而2018年1月時,美國醫學博士Zoe D Draelos發表的一篇研究論文,為我們解開了這個疑惑。根據她的研究,之所以會有保濕行為的出現,是因為人們開始習慣清潔自己。在繼續深入解說之前,要先大概說明一下清潔的原理。 妳應該曾有過手沾到油,用水洗不掉黏膩感,一定要靠清潔劑才能重獲乾爽的經驗對吧?這是因為水與油脂感情不好,水無法單憑一己之力說服油脂停止糾纏人,只能倚賴和雙方關係都很好的中間人介入,才能順利把事情完成。而這個中間人就是清潔劑(又稱界面活性劑),清潔劑的成分,就像八面玲瓏跟誰都好的里長伯一樣,親水又親油,附著在皮膚上的時候,會先讓親油端把油脂牽起來,沖水的時候,再出動親水端,讓水流把大家都帶走,不再糾纏,所以我們的皮膚才能再度變得乾乾淨淨。 但問題是,清潔劑分不出什麼是該留下的油,什麼是該帶走的油,在它的認知裡,覺得「大家都是油,不要分那麼細」,所以全部的油脂都會被清潔劑帶走,包含那些身體自然分泌的鎖水因子,而這也是皮膚科醫師希望大家不要「過度清潔」的原因之一。 沒有了鎖水因子,就像水龍頭壞掉一樣,皮膚的水分開始散失,因此才出現了保溼、補水的想法和觀念。不過這就像鬼打牆一樣,回到前面所說的,如果成分以及使用的方式不符合肌膚所需,讓肌膚吃再補也是徒勞。   愛皮膚,就要給它真正需要的 現代人的保養觀念都是行銷話術加刻板印象奠基而成的,就像談戀愛時總是會去看那個星座的人會喜歡什麼就送什麼,而不是真正去理解喜歡的對象到底需要什麼一樣,多數人幾乎從未去深究自己的肌膚狀況到底是什麼原因造成的。了解自己,好好調整作息,使用溫和且能讓肌膚生態系維持平衡的保養品才是王道。 一直以來,我們都不喜歡用譁眾取寵的宣傳標籤,讓消費者信以為真,只要使用單一產品,就能立即達到「回春」、「青春永駐」或是「嬰兒般Q彈滑嫩肌膚」的效果,因為我們知道,隨著時間的流逝,人的體質膚況都會有不同,我們不可能自欺欺人,認為自己有能力與殘酷的歲月抵抗。   【延伸閱讀】佩芝博士的保養哲學   我們能做的,就是在提供能夠滋養肌膚的有效成分之餘,運用創新技術,研發出不用外接電力,也能產生「微電流」的ionTrans®電膜布,透過TDDS的方式促進成分深層滲透,不讓妳的努力白費,同時減緩老化衰退的速度,讓妳好好迎接人生的不同階段,並在探索新自我的路上,慢慢體會到每一個階段的自己,都是最美好的。   文獻引用 https://doi.org/10.1111/jocd.12490  
2021-08-04

【 皮膚保養專欄 】電可以幫助傷口修復?AKIMIA分享3個微電流應用實例

電之於現代的人類生活真的很重要,沒有電我們很多事情都做不成。但電除了可以讓家電、交通工具順利運轉之外,你知道電還能幫助修復傷口,也能促進深層保養嗎?今天AKIMIA就要和你分享電流的神奇秘密。   目錄 如果沒有外力介入,傷口如何自行癒合? 微電流如何加快傷口修復速度? 微電流在應用在醫學上的真實案例 醫療以外,微電流也能保養   如果沒有外力介入,傷口如何自行癒合? 在說明電流如何幫助傷口修復之前,要先了解一下,如果沒有任何外力幫助,在一般的情況下,傷口的癒合過程會是如何。 通常一個開放性傷口出現之後,因為少了表皮層的保護,所以空氣中的細菌就會像發現獵物一樣,大舉進攻傷口,傷口也就會因此進一步出現發炎、紅腫、潰爛、流組織液。不過人體中的免疫系統也不是好惹的角色,怎麼可能坐視自己人被侵略者欺負呢? 所以人體就會派出內皮細胞、纖維母細胞、血小板、白血球、角質細胞、巨噬細胞等各地勇士和外來的入侵者拚個你死我活,在對抗發炎的同時,也努力清理事故現場,阻止感染持續發生,並且重新建設被破壞的膠原蛋白,讓傷口慢慢癒合,呼叫多種細胞遷徙支援並增生,把破掉的血管與肌膚防護網補起來,使皮膚恢復到以往的平滑模樣。     微電流如何加快傷口修復速度? 雖然人體可以自行修復,但如果傷口很大,或傷患本身的自體免疫系統不夠強,就能透過導電材料、等多種發電方式與生物材料、醫材的結合,幫助傷患減少痛苦,同時更快讓傷口癒合。 在電流的介入之下,可以擾亂細菌之間運用離子間的吸引力、靜電作用力、凡德瓦力等,這些和電息息相關的作用力進行訊息傳遞,讓細菌無法彼此聯絡,溝通不良就無法團結,在一盤散沙的狀況下,也就無法形成結構緊密的生物膜(也稱「菌膜」)在人體皮膚上紮營,進而達到抑菌、供氧和降低水腫的效果,讓傷口發炎的情勢變得不那麼危急之後,再進一步呼叫細胞促進血管與細胞的自行增生,同時讓膠原蛋白重建。 若採用可導電的藥物敷料,還能使藥物透過離子帶動,進入深層的患部,縮短傷口修復的時間,減少傷者的疼痛與不適。 |微電流可以透過不同的形式修復骨骼以及肌膚傷口(https://doi.org/10.1016/j.addr.2017.12.012)|     微電流在應用在醫學上的真實案例 前面說了這麼多,但是真的有實際派上用場嗎?有的。 2016年的時候,美國太空總署NASA宣布研發加速傷口癒合的發電醫材,以應用在軍事與太空領域上。他們使用電性優良、耐用、輕盈、易塑型且不易滋生細菌的PVDF壓電薄膜,利用其受到壓力時會發電的特性,打造成全新醫材,未來這技術也可望流通到市面。   除此之外,美國一家公司利用正電負電的原理,開發出電流人工皮貼布,在貼布內平均分布帶有正電及負電的迷你金屬片,使得貼布能自行產生電場,並將傷口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讓對照組的傷口採用一般普通的醫療照護流程、實驗組則貼上電流人工皮貼布,一週後進行傷口癒合程度的對比,發現實驗組的癒合狀況明顯優於對照組。 |美國有公司研發微電池修復傷口技術,左邊經過標準照護流程的傷口復原程度不及右邊採取微電流技術的復原程度。(圖片來源:vomaris)|   後來這家公司更是繼續利用這項技術開發出能夠中和病毒感染的抗疫口罩,把帶正電、負電的金屬片印刷在不織布上,利用電性中和的原理,攔截空氣中的病毒,避免人把病毒吸進身體裡。   醫療以外,微電流也能保養 雖然用途不太一樣,但許多醫學上的技術,最後都會被帶進美容保養領域,微電流技術也不例外。許多品牌紛紛利用微電流能修復傷口、引導細胞遷徙,以及離子流動促進因子深層滲透的特性,推出各式各樣的保養品。 不過市面上多數微電流保養品的使用門檻還是很高,不易操作,而為了讓微電流保養技術更親近一般消費者,我們使用了新創技術研發出不用外接電力,就能產生微電流的ionTrans®電膜布。將輕薄微小的電池印刷在膜布上,只要觸碰到精華液就能開啟電流、喚醒電池中的正負離子,讓離子引導有效成份進入肌底,深層滋潤受損的肌膚。21位20~45歲女性受測者,在7天使用2次後自我評估,都認為自己的膚況有明顯改善。 但最後還是要提醒大家,儘管微電流面膜能夠促進深層滋養,可是面膜畢竟不是醫材,若皮膚有任何傷口,還是要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才能把握醫療時機,不留任何疤痕和遺憾喔!   文獻引用: https://doi.org/10.1016/j.addr.2017.12.012
2021-08-03

【 皮膚保養專欄 】微電流保養到底是行銷話術,還是真有道理?

  身在一個選擇很多的時代,現在的消費者很幸福,也很困擾,無論買什麼東西,都要貨比三家,才有可能挑選到比較適合自己的商品。 美容保養品琳瑯滿目,每一家都宣稱能讓你逆齡、重返青春歲月、擁有嬰兒般的Q彈水煮蛋肌,在缺乏專業知識的情況下,往往只能挑選「看起來」比較值得信任的品牌帶回家用用看,歷經千辛萬苦,以及一次次的失望後,才能找到適合自己的肌膚的產品。 購買常見的保養品似乎都難以免去上述過程,更遑論比較少人知道的保養技術,比如「微電流保養」,感覺好像很前衛,但它到底是否又只是一種行銷話術、噱頭、偽科學,還是真的有其獨特的原理呢?本篇Akimia將為你細細說明。 目錄 現代的美容手段有哪些? 微電流技術早已不是新鮮事 電如何加速保養品深層滲透? 更輕盈簡便的微電流保養方式 段1/現代的美容手段有哪些?   有句大家都聽過的話是這麼說的:「沒有醜女人,只有懶女人。」因為現在想要變美麗,可嘗試的方式百百種,不怕你找不到,就怕你提不起勁去找。 雖然方法很多,但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一種是「成份派」,一種則是「儀器派」。成份派就是大家常常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在廣告中宣稱該美容產品使用了來源珍貴、稀有的成份,比如現在常聽到的玻尿酸、神經醯胺、藍銅胜肽…等等,大抵都曾經過這樣的亮相模式。讓你用塗、抹、擦或口服的方式,將有效成份帶進身體裡面。 另一派則是儀器派。因為塗塗抹抹的吸收消果有限,因此相關的美容儀器就此強勢誕生,這些美容儀器中,比較為人知的方式,是用光(紅光、藍光、雷射)或熱(超音波)等助力,讓有效成份進入皮膚當中。而較少人知的,就是用電的方式,也能讓有效成份深層滲透。   段2/微電流技術早已不是新鮮事   一般人聽到電要用在人體身上,多半會想到物理治療所裡面的電療機器,但其實在醫療領域中,電的運用範圍相當廣泛,近幾年各國也漸漸有保養品牌引入微電流技術,打造美容保養產品。 2020年有一篇發表在美國國家醫學圖書館 (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的文獻綜述(Review)指出,過去人們就已經發現電會讓細胞收縮,也會能讓細胞遷徙移動、影響細胞方向,甚至是促進細胞增生。所以電在醫學工程的使用上,早已是行之有年的事情,並非最新發現。 |電流能夠影響細胞的許多行為(DOI: 10.1007/s00018-019-03446-1)|   段3/電如何加速保養品深層滲透?   在醫學上,若要透過電流給藥或讓有效成份深層滲透,通常會使用「電穿孔」或是「離子滲透法」。電穿孔感覺好像很可怕,但其實只是利用電產生瞬間高壓,讓細胞出現暫時性的孔洞,藥或有效成份就可從這個暫時性的通道注入其中。 如果很難理解的話,可以想像成電流在你的細胞裡開了一個短暫的時光隧道,美容成份可以從這個通往異世界(細胞內部)的捷徑,幫助吸收。 而離子滲透法在做法和實際感覺上,就顯得比較溫和。利用電荷的原理,電解質進入溶液,就會解離為離子,再運用同性相斥的特性,讓解離後的離子帶著有效成份進入肌膚深處。 2011年6月美國化學學會發表了一篇論文,相比只是單純塗塗抹抹,生長因子只會停留在表面的狀態,經過離子滲透法和電流的驅動,有效成分確實能被推入皮膚更深層的地方。 |紅色為生長因子。左排為單純塗抹的吸收效果,右排為離子滲透法的吸收效果。可明顯看到使用離子滲透法能讓生長因子穿透角質層進入肌底。(doi:10.1021/mp200125j)|   而從2013年起,美國就有保養品業者領先業界,運用離子滲透法的原理,推出微電流面膜產品,日本、西班牙等國家,也都有品牌跟進,推出微電流眼膜,韓國也有商家推出左右兩側帶有裝置,需要用特殊凝膠協助發電的面膜產品,這些都顯示了微電流保養技術絕對不是空穴來風,而是有所根據的。 |圖片來源:deppatch、maruichihk、franzskincareusa|   段4/更輕盈簡便的微電流保養方式   誠如上述所言,現在各國已經有越來越多保養品牌引入微電流的概念,並使用「離子滲透法」,讓有效成份進入肌膚底層,不過大部分的品牌都還是需要消費者使用電源供應器、導入儀,或是其他零組件,才能產生微電流,讓使用門檻變得很高,但是大部分的消費者都只想要簡單、方便、快速的體驗,太多儀器與使用步驟,容易讓人怯步。   為了降低使用門檻,讓更多人都能親近最新的微電流保養技術,我們透過專利技術,研發出不用外接電力,就能產生微電流的ionTrans®電膜布,將微小輕薄的電池,印刷在膜布上,同時存放在獨創的乾濕分離包裝內。   只要撕開包裝,充當電解液的美容精華液就會由上而下浸濕面膜,活絡電池中的正負離子,促使微電流產生,就能讓有效成份隨著離子深入肌底,使肌膚獲得深層的養護和滋潤,再現透亮光澤。   文獻引用: DOI: 10.1007/s00018-019-03446-1 DOI: 10.1021/mp200125j
2021-08-03

【 皮膚保養專欄 】夏天美白策略,AKIMIA分享2種有效美白機制

要成功美白,首先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為什麼會黑,究竟你是因為肌膚過多黑色素沈澱而黑呢?還是因為其他肌膚狀況導致視覺效果上看起來暗沈?而為什麼平時沒有平凡外出曝曬,防曬也都擦的很勤,皮膚卻仍然看起來暗沈蠟黃呢? 事實上,要達到夢想中的光、透、白,需要同時做到兩件事: 降低黑色素表現 擁有光滑平整的肌膚表面 但這兩件事情說來簡單,但要真的能做到其實真的不簡單!   目錄 黑色素的形成 市面上的美白策略 新的美白思路 人體內的「時鐘基因」 生活作息跟肌膚的關係 總結   黑色素的形成 首先,讓我們先來科普一下黑色素之母-黑色素細胞。黑色素細胞生活在表皮中的最底層,也就是肌膚的基底層,通常一個黑色素細胞周圍會被30到40個角質細胞所包圍,長相也不同於一般細胞的圓形狀,反而是像蜘蛛一樣,中間有一個不規則的主體,而周圍延伸出許多隻觸角侵入周遭的角質細胞與細胞之間。 而使黑色素生成茁壯的最源頭罪魁禍首即是環境刺激!當皮膚受到紫外線、空氣污染物、精神壓力等內、外源性環境因素刺激時,角質細胞會釋放自由基,刺激末梢神經釋出介白素(interleukin)、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等細胞激素,進而引起發炎反應;並且促使大腦中的腦下垂體分泌α黑色素細胞刺激素(α-melanocyte-stimulating hormone, α-MSH),刺激黑色素細胞中關鍵的酵素-酪胺酸酶(Tyrosinase)活化。 黑色素細胞中,黑色素小體(Melanosome)是黑色素的製造工廠,其中的酪胺酸(Tyrosine)經酪胺酸酶作用和金屬銅離子輔助後,會形成多巴(DOPA),酪胺酸酶又會再與多巴作用形成初級黑色素(DOPA quinone),在經過這一系列的反應後,最終轉變成我們所熟知的黑色素(Melanin)。 剛生成出來的黑色素,會先儲存在工廠倉庫中(黑色素小體),等時機成熟後,再慢慢的藉由黑色素細胞的觸角運輸出去,被周遭角質細胞吞噬後,隨著肌膚的生長代謝,與角質細胞們一起從底層慢慢浮上最表面的角質層中,最終導致皮膚表面膚色不均、暗沉及斑點。   |黑色素從製造工廠出發,等時機成熟後就會被觸角送到細胞附近,當細胞將黑色素吃掉後,慢慢浮上表皮層就成為暗沈斑點囉 (圖片來源:SUNNY660780 (2020)| 市面上的美白策略 了解黑色素生的原理後,其實就大略能推測出美白的幾種主要策略: 減少酪胺酸酶生成 抑制酪胺酸酶作用,例如:熊果素、傳明酸 抑制黑色素小體轉移 抑制周遭角質細胞吞噬黑色素小體 加速角質細胞代,例如:果酸 抑制金屬銅、鐵離子,例如:麴酸 市面上大多的美白產品皆是針對黑色素生成的不同路徑,以上述的幾種策略去對抗黑色素,進而達到美白的效果。詳細的黑色素生成反應,以及解決方案、成分,列於下方表格,幫大家快速看懂美白產品: |完美的美白策略(圖片來源:ICHIMARU PHARCOS Co., Ltd.)|   起因 解決方案 有效成分 當肌膚受到UV刺激後,會刺激角質細胞釋放促進發炎的細胞激素,如IL-1α,最終引起因發炎導致色素沈澱 抑制IL-1α活性 黃岑萃取液 牡丹根萃取液 參與黑色素生成的關鍵酵素 抑制酪胺酸酶活性 熊果素 在自然氧化的作用下,DOPA quinone 會選擇走形成真黑色素(Eumelanin)路徑,造成偏黑褐色的深色沈澱 抑制黑色素的自然氧化聚合作用及減少黑色素的形成 虎耳草萃取液 黃岑萃取液 維他命C磷酸氨鹽 黑色素產生後,因氧化作用使黑色素形成聚合物,且越來越大 抗氧化 虎耳草萃取液 黃岑萃取液 維他命C磷酸氨鹽 當肌膚接觸UV刺激後,受損的DNA就會產生,若無及時修復則會影響肌膚正常功能,比如美白不可或缺的代謝功能 修復因紫外線引起的DNA損傷 虎耳草萃取液 目前大家較為熟知的兩種黑色素,一種是真黑色素(Eumelanin,呈現黑褐色),另一種是棕黑色素(Pheomelanin,呈現黃紅色),當棕黑色素代替真黑色素形成,肌膚會看起來較為白皙 促進棕黑色素的產生1 穀胱甘肽 以酪胺酸(Tyrosine)的結構類似物乙醯酪氨酸(N-Acetyl-L-Tyrosine)與酪胺酸競爭酪胺酸酶 抑制黑色素生成2 乙醯酪氨酸 產生黑色素後,被上方角質細胞併吞後導致肌膚變黑 抑制角質細胞吞噬黑色素小體 和莓果萃取液       |黑色素有分「真」的黑色素與「棕色」黑色素(圖片來源:光景武夫 (2006)。新化妝品化學。合記圖書出版。)|   |沒有「多巴」的反應,就不會形成黑色素!|     新的美白思路 除了針對黑色素形成路徑去做抑制的美白策略,其實還有另類的美白思路可以去解決其他造成肌膚視覺上暗沈的問題,其中包含最淺顯的「肌膚表面不平整」的問題。 大家可以想像一下: 一個平靜的湖泊,在光源照射下可以近乎完美的反射藍光,讓我們看到晶瑩剔透的水光感;相反的,若因外力造成水面波動導致表面凹凸不平,在光源照射下,我們就會感覺到暗沈、不透亮了。 同理,當皮膚表面平不平整十,對於視覺上的影響是很大的。當皮膚表面角質排列正常、平整,遇到光源照射後可以均勻的反射光線,視覺上就會看起來透亮、有自然光澤感;相反的,當肌膚表面角質排列異常、且凹凸不平,光線照射後反射會造成許多陰影,所以視覺上就會看起來暗沈、不均勻。 所以,想要達到理想中的晶瑩剔透的肌膚,肌膚的表面一定要光滑平整、角質層整齊健康的排列,並且角質層飽滿水份。 但說得容易,做起來難。導致肌理凹凸不平的因素很多,比如熬夜作息不規律就是元兇之一!但作息不規律到底跟肌膚有什麼關係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了解人體中的一個叫「晝夜節律」的機制。   人體中的「時鐘基因」 簡單來說「晝夜節律」指的是生物體中控制生理週期的生理時鐘。舉例來說,晚上10半左右是人體開始準備入睡的時間,這時腸胃蠕動會慢慢降低,讓我們在夜晚睡眠時不過度消化;而在太陽下山後數小時,腦內的松果體 (Pineal Gland) 會開始釋放褪黑激素,去影響晝夜節律功能的調節,在凌晨1-3點時達到釋放的最高峰,幫助我們正常入睡,並延長深度睡眠的時間。 調節身體中生理功能的時間結則是所謂的「時鐘基因」。人體內的細胞中都存在著時鐘基因,藉由基因在不同時間的表現,可以規律地讓身體正常運作,皮膚本身也是如此。上午因為有陽光、環境污染等外界刺激,皮膚本身會啟動保護防禦機制,比如說會呈現最高的肌膚厚度、皮脂分泌量以及皮膚酸鹼值;而細胞分裂功能則會降到最低。夜晚時肌膚則會集中於細胞再生,快速的修復日間因為刺激導致受損的地方,例如UV照射造成細胞DNA損傷,所以夜晚肌膚會有最高的DNA修復能力以及細胞分裂能力,去進行新陳代謝、更新膠原蛋白,此時皮膚溫度、肌膚屏障穿透力、水分散失也會相對較高。 既然稱作「時鐘基因」,顯然「時間」這項因素是調節生理功能的關鍵,換言之,若因外在因素,比如說熬夜、作息不規律,導致時鐘基因紊亂,肌膚防禦及修復功能勢必會受到影響。   生活作息跟肌膚的關係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會針對時鐘基因做更詳細的說明,在這裡就不再多言,只淺談掌控白天及黑夜的兩個基因-PER和BMAL1。 主掌白天的PER基因主要引響肌膚結構堅固度以及保濕度。但究竟如何引響呢?其實PER基因與皮膚中的絲聚蛋白(Filaggrin)息息相關,而絲聚蛋白即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保濕因子(NMF)的原料之一。絲聚蛋白大部分存在於顆粒層細胞中,最主要有兩大功能,其一就是作為細胞骨架的成員,幫助皮膚細胞固定於位子上不亂跑,就比如說一群興奮要出遊的孩子(細胞),一進到遊樂園一定是立馬鳥獸散,但若是規定進場前要互相手牽著手,那麼是不是更有規範了呢?絲聚蛋白就是擔任手的角色,可以把自由的細胞相互連接在一起,使它們乖乖的各司其職,如此才能使皮膚結構更加強硬緊湊、更有效的對抗紫外線、適應膚表的酸鹼值改變,並且留住細胞內的水份以維持肌膚滋潤。而絲聚蛋白第二個主要功能,就是NMF的原料,當其從顆粒層中轉移到角質層時,結構會慢慢從很大很大的分子被降解成一堆有吸水性的氨基酸混合物-NMF ,這些NMF則進而幫助維持表皮含水量、調節酸鹼值等功能。 而夜晚的BMAL1基因,主導著許多修復工程。從研究中發現,BMAL1基因與另一個ABCA12基因有著正相關的關係,當BMAL1表現升高時,ABCA12表現同樣升高;相反的,雙雙一起下降。ABCA12蛋白,其主要存在於表皮的顆粒層細胞中,對於建構健康肌膚屏障這項功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肌膚屏障要健康,角質層的排列至關重要,而角質層排列要完美,其「磚塊」(角質層細胞)與「水泥」(脂質:神經醯胺、膽固醇及脂肪酸)的比例必須正確。ABCA12蛋白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負責脂質的運輸,尤其是從顆粒層細胞中運輸到最上層的角質細胞間,可以想像它是一位脂質的搬運工,負責將製造好的脂質打包好送到水泥廠進行塗布。大家可不要小看這小小的搬運工,當它發生異常、罷工的時候,角質層就沒有足夠的「水泥」來固定死掉的角質細胞「磚塊」,造成皮膚脫屑作用無法正常進行,使大量廢棄角質堆積、皮膚滲透性異常,也因為沒有足夠的脂質,體內水分極易流失,體溫也會失衡。這種極端的狀況就是罕見遺傳性疾病-斑色魚鱗癬,這類病患因為天生ABCA12基因異常,造成上述一系列皮膚異常狀況。根據這個結果顯示,當今天我們時鐘基因紊亂了,BMAL1表現就會下降,進而導致ABCA12也跟著下降,角質層中脂質開始出現不足,最終無法阻擋水分散失,進而造成皮膚乾燥、肌膚紋理粗糙等問題。 綜合上述關於晝夜節律的資訊,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結論,要再視覺達到白皙透亮的感覺,需要建造: 光滑平整的肌膚 角質層細胞整齊、堅固的排列 水分飽滿的角質層 但在不規律生活、熬夜、壓力等因素下,肌膚容易因時鐘基因紊亂,導致白天防禦能力低下,夜晚修復能力更是下降;其中PER和BMAL1這裡兩個基因,因為影響絲聚蛋白以及ABCA12蛋白,造成肌膚抓不住水、留不住水、角質細胞排列鬆散等窘境,最終使得皮膚紋理粗糙不平、乾燥脫屑,且視覺上感覺暗沈、不健康。   |肌膚也有晝夜節律(圖片來源:ICHIMARU PHARCOS Co., Ltd.)|     結論 回到本篇的標題,要採用何種策略才能美白成功呢?要得到解答,首先要了解最核心的問題-我為何會黑?是因為黑素沈澱呢?還是因為肌理粗糙?再來才是根據問題的成因去選擇相對應的美白策略與產品。 參與過我們產品測試的資深電粉們或許已經知道,其實我們近期將要上市新的美白面膜,而即將上市的美白新品與我們現有的台柱美白面膜,其實最大的差異就是美白策略的思路。我們的台柱美白產品是以小眾美白思路設計的,而即將上市的美白新品則是依據大宗美白思路所設計,可想而知,若兩款一起做交替使用,真可為所向無敵、超完全美白方案! 最後在此用一張表格來總結兩種美白思路,幫你一眼就看懂!       小眾美白思路 大宗美白思路 差異 皮膚紋理粗糙、不平整 在光源照射下無法均勻反射,容易造成陰影 因黑色素生成導致局部或大面積變黑 成因 不規律的生活、熬夜、壓力、年齡增長、紫外線 紫外線、空氣污染物、內分泌、發炎、壓力 導致 肌膚晝夜節律遭受破壞 肌膚屏障修復機能下降 導致皮膚粗糙、乾燥、紋理產生 黑色素過度生成 導致皮膚色素沈澱、變黑 解決方案 使肌理平整健康 針對黑色素生成前、中、後路徑去抑制改善 關鍵原料 夏多內葡萄果提取物 高加索和莓果萃取+七合一美白 主要內容 修護肌膚晝夜節律的秘方 日間PER基因 –維持肌膚水分 –建構健康及堅固的角質層細胞結構 夜間BMAL1基因 –使角質層間隙有足夠脂質幫助鎖水 –減少粗糙紋理 針對黑色素 【生成前】 –黃岑萃取、牡丹根萃取:抑制發炎激素活性 –熊果素:抑制酪胺酸酶活性 【生成中】 –黃岑萃取、維他命C磷酸氨鹽:抑制黑色素的自然氧化 –穀胱甘肽:促進棕黑色素的產生 –乙醯酪氨酸:抑制黑色素生成 【生成後】 –和莓果萃取:抑制角質細胞吞噬黑色素小體 結果 角質細胞健康生長,膚表光滑飽滿,視覺上白皙透亮,完美反射自然光 減少黑色素沈澱於膚表、快速代謝膚表黑色素,肌膚恢復白皙      
2021-06-24

【 皮膚保養專欄 】要讓保養品深層吸收有哪些方式?AKIMIA告訴你什麼是TDDS!

走訪市面上大大小小的保養品品牌,可以時常看見這些品牌宣稱「有效吸收」、「能直達肌底」等效果,但真的是如此嗎?今天我們就要來和大家分享,若要讓有效保養成分滲透肌底,應該要透過哪些方式,以及背後的原理,讓你更了解自己塗在臉上的東西究竟是什麼。   目錄 沒有TDDS,保養品成份再珍貴也沒用。但什麼是TDDS? TDDS有哪幾種方式? 為什麼想要深層滲透,一定要靠TDDS?塗、抹、擦保養品的方式不行嗎? 電,也能幫助滋潤肌膚   沒有TDDS,保養品成份再珍貴也沒用。但什麼是TDDS? 許多品牌都以珍貴的萃取成分作為號召,吸引消費者的目光,不過很可惜的是,由於皮膚中的表皮層是非常緻密的結構,它獨特的疏水性,也就是「不喜歡水」的特質,會讓有效成分被阻擋在皮膚之外,不容易被吸收,因此那些成分的確很棒,但單憑塗、抹、擦的方式終究無法發揮其效用。 那要怎樣才能讓有效保養成份直達肌底呢?答案是透過TDDS,也就是經皮傳輸系統(Transdermal Drug Delivery System)。  如果名詞很難記不得沒關係,簡單來說,通常保養品會被做成很多形式來讓消費者使用,像是有吃的膠原蛋白錠,也有人會選擇用打針、注射的方式注入玻尿酸,而TDDS則是希望透過皮膚吸收保養品,運用不同機制的設計,讓有效成分能穿過角質層,達到更好的效果。現在無論是醫界還是美容界,TDDS的應用都非常廣泛。   |日本久田製藥運用TDDS的概念製作給藥貼片,讓成份一層一層進入指定部位,不必再繞過其他臟器。 (圖片來源:日本久田製藥)|   例如2011年一個TDDS的在糖尿病應用上的一個研究例子:由於糖尿病患者需要固定施打胰島素才能控制血糖,可是時下的施打方式都是打針,每天都要打2~3次針,才能有效維持藥效,長時間下來,讓許多患者都開始懼怕針頭。(想想看一般人都可能很害怕打針了,何況是每天都要挨3針)。 因此日本一個研究藥物傳輸的團隊,利用微胞技術結合離子滲透法取代針劑,在實驗動物上,經給藥18小時後,有效的降低血糖濃度達20%,甚至在24小時後血糖都可以維持在穩定的數值*。科學家們在TDDS上的努力,就是希望可以降低患者在給藥上的痛苦並且降低副作用,直接透過塗抹或貼片的方式,讓藥物穿透肌膚,在人體上發揮功效。   |離子滲透法結合微胞給藥的TDDS設計|     |離子滲透法結合微胞在皮膚滲透上有最好的效果(圖片來源:doi:10.1016/j.ijpharm.2010.10.021)|   TDDS有哪幾種方式? TDDS雖寫作一個名字,但以現在的技術而言,可大致分為以下幾種方式: 化學:透過化學促進劑,如:酒精,或是微胞技術,讓藥物更好被皮膚吸收 電:可透過離子滲透法或電穿孔的方式,引導藥物進入指定部位 超音波:利用超音波能量產生熱或是穴蝕效應,改變肌膚通透性,讓藥物滲透。 高壓注射槍:透過高速但非侵入的方式,造成皮膚通透度改變,將藥物透過機械力傳送到皮膚當中。 微針:在貼片上布滿微米大小的針頭,患者只要透過類似「貼藥膏」的方式,將貼片貼在指定部位,微針就會穿刺進入肌底,讓有效成份進入指定部位。之後微針就會被人體自動降解、代謝掉。 聰明的你應該有發現,以上某部分技術與醫美療程極為類似,醫美效果這麼好的原因有一部分是因為使用了針劑直接將玻尿酸等有效成分打入皮膚之中。而TDDS應用最大的好處,就是不必透過打針甚至是動刀,利用半侵入或其他非侵入式的方式,同樣能使有效成份更有效率地進入肌膚之中,同時能降低消費者在面對侵入式療程的心理障礙。 |TDDS的各種機制(圖片來源:https://doi.org/10.1016/j.addr.2018.12.006)|     為什麼想要深層滲透,一定要靠TDDS?塗、抹、擦保養品的方式不行嗎? 正如我們在第一段提到的,雖然我們用肉眼看皮膚,會覺得皮膚薄薄一層,好像很容易被穿透,但實際上皮膚構造並不簡單,為了做好防衛人體的第一線角色,表皮層的結構是非常緻密的。 |皮膚結構可分為表皮層、真皮層和皮下組織。(圖片來源:台大醫院 衛教文章)| 表皮層作為與環境接觸的第一線,自然擁有一套保護自己的方式,最明顯的方式就是用簡單粗暴的「人海戰術」。這個「人海戰術」,指的就是角質層。角質層是由一層層死細胞緊密堆疊而成,緊緊依靠的原因,除了抵擋外敵,也能有效鎖水,讓肌膚保持平衡。 既然角質層是一道防護措施,當然沒那麼容易被打倒,這些細胞為了建立嚴密的封鎖線,就使用了膽固醇、飽和脂質和游離脂肪酸來連結彼此,所以也沒辦法用塗、抹、擦的方式,讓外來的物質輕易突破。 通常親油類的配方,會比較容易吸收,因此在保養品應用上,最常使用的技術就是微胞技術。因為皮膚自然分泌的油脂,沒辦法讓有效成份突破角質層。微胞技術可透過油包裹有效成份的方式,就像幫成分穿上潤滑的衣服,可以滑過前線守衛的角質細胞之間,進入肌膚底層。 微胞技術先前曾用於治療癌症治療,後來也被許多知名精品美妝品牌廣泛運用。當你看到「革命性微囊技術」、「全新超微脂」、「多重微脂囊體」等字眼,通常都是在描述微包技術,也就能理解該保養品的作用原理,不會懵懵懂懂。   電,也能幫助滋潤肌膚 除了微包技術之外,現在美妝保養界也開始運用「電流」協助保養成份深層滲透。電也能幫忙?難道不會受傷嗎?這或許是你現在腦中浮現的第一個想法。 通常採用電流協助,都會從「電穿孔」或「離子滲透法」中擇一進行。「電穿孔」聽起來很可怕,但其實這種過去比較常用於癌症治療的方式,只是利用電來產生瞬間高壓,讓細胞產生暫時性孔洞,讓有效成份可以進去。而「離子滲透法」則更為溫和,是藉由同性相斥的特性,將解離後的有效成份推向更深更遠的肌底。 |離子滲透法與電穿孔對比圖(圖片來源:Expert Opin Drug Deliv. 2016;13(2):265–80.)|   目前市面上運用電流開發保養品的品牌,多半都是採取「離子滲透法」,讓消費者自行利用產品中的各式配件來「通電」。不過,正如許多人自己組裝傢俱都會搞得亂七八糟一樣,太多零組件只會讓消費者心生畏懼。 因此現在我們透過新創技術,研發出不用外接電力就可產生「微電流」的ionTrans®電膜布,將微小的電池印刷在環保布材上,並設計出功能與衛生兼具的乾濕分離包裝。只要撕開包裝,精華液浸濕面膜之後,就會如同電解液一樣,促使電池的正負離子開始流通,產生微電流,引領保養精華深入肌底,使肌膚獲得潤澤與養護,真正由內而外,散發光芒。   文獻引用 1. doi:10.1016/j.ijpharm.2010.10.021
2021-06-09

【 皮膚保養專欄 】藍光不只傷眼,更傷肌膚

前言 一、常常聽別人講「藍光」,但它究竟是什麼? 二、傷眼的藍光,加速細胞老化 三、藍光讓細胞「作息失調」,影響「晝夜節律」 四、暗沉皮膚,並非無法回春 五、喚活肌膚修復力的夏多內精華     前言: 大家應該都知道,長時間盯著手機和電腦螢幕,對眼睛是一種極大的傷害,但你知道嗎?除了眼睛之外,我們的肌膚若長期暴露在藍光中,也會嚴重受損!本篇文章我們不僅要介紹藍光是什麼、說明它如何傷害我們的肌膚,還要分享簡單的修復方式,就跟著我們一起看下去吧!   除了眼睛之外,我們的肌膚若長期暴露在藍光中,也會嚴重受損!   一、常常聽別人講「藍光」,但它究竟是什麼? 我們常常聽別人說藍光、紫外線,但具體來說,這些光到底是什麼呢? 原來光有分很多種,可以依據波長或頻率畫成一個全光譜,裡面分可見光與不可見光。可見光只佔全光譜中的一小部分,大概在380奈米至770奈米之間,就是圖中那一排彩虹,藍光也就包含在裡面。影片說明09’45” 可見光之中,最左邊紫色的光,就是我們常聽到的紫外線(UV);最右邊的則是我們熟知的紅外線,兩者因為在可見光譜中的兩極,肉眼幾乎無法覺察。今天要討論的藍光,則在紫外線旁邊,波長略比紫外線高一點點,但基於「波長越短,能量越強」的原則,藍光是可見光中波長最短,但能量最強的光,就像是「可見光中的紫外線」,破壞的威力可想而知。 2019年知名科學期刊《npjAMD》公開一則研究論文,內容顯示在藍光底下飛行12小時的果蠅,會加速衰老、視網膜細胞損傷,甚至會降低生命週期。因此才會說藍光對人的傷害不容小覷。影片說明13’15” |圖片來源:npjAMD-每天的藍光照射會縮短壽命,並導致果蠅的大腦神經變性|   二、傷眼的藍光,加速細胞老化 藍光對人的傷害很大,尤其是眼睛,這或許對許多人來說,已是老生常談,但它又會如何對人的肌膚造成損傷呢? 2020年8月31日,世界第三大消費品公司聯合利華公布一項名為《64%的人從未察覺藍光對肌膚造成的損害》的內部研究,研究表示,超過60%的人長時間都暴露在藍光的傷害中而不自知。影片說明07’56” |圖片來源:聯合利-64%的人從未察覺藍光對肌膚造成的損害| 我們每天都要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這些產品的螢幕發出的藍光相當可怕,若我們連續使用5天,對肌膚造成的損傷,等同於在太陽底下曝曬25分鐘的結果。 在烈日下曝曬的結果會是如何呢?根據韓國跨國美妝品集團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的研究,發現波長465奈米的藍光會導致人類肌膚黑色素沉澱。日本也在2017年時發現,藍光除了讓人變黑,也和UVA差不多,會使得角質細胞中的粒腺體,產生大量的活性氧(ROS),使皮膚衰老與氧化,這被廣泛認為是皮膚損傷與致癌的元凶。影片說明20’30” |圖片來源:愛茉莉太平洋集團-發表有關456nm藍光保護皮膚的臨床評估方法的研究論文| 💡藍光廣泛被認為是皮膚衰老與致癌的元凶!   三、藍光讓細胞「作息失調」,影響「晝夜節律」 而2019年,法國化妝品協會也公布一則論文,他們發現藍光更會進一步影響身體的「晝夜節律」。影片說明19’20” |圖片來源:法國化妝品協會-藍光會破壞晝夜節律並在皮膚細胞中造成損害| 「晝夜節律」是人類與生俱來的生理機制。以皮膚來說,白天主要的功能是保護,晚上則會專注自主修復早上造成的損傷,但藍光則會干擾這個天然的生理時鐘。 一般而言,要讓身體自動維持運作,其中一項重要的方式,就是讓細胞去感知光與暗。簡言之,就是有光的時候,細胞就會知道現在是早上,該盡力保護肌膚不受損;無光的時候,細胞就會明白夜晚已經來臨,藉此進行例行公事。 不過藍光卻會誤導細胞,發出錯誤的訊號,讓皮膚細胞分不清晝夜,也就亂了步調,導致發炎物質濃度上升、細胞的存活率降低。長期如此,皮膚不衰老也難。 💡藍光誤導細胞發出錯誤的訊號,當細胞分不清晝夜,也就亂了步調   四、暗沉皮膚,並非無法回春 儘管藍光對人的傷害已經造成,不過並非所有傷害都不可逆。2020年荷蘭帝斯曼營養品集團瑞士分公司所贊助的研究指出,藻類萃取物,還有菸鹼醯胺(維他命B3衍生物)能夠改善肌膚黑色素沉澱的問題。 |圖片來源:荷蘭帝斯曼營養品集團-結合局部煙酰胺和N-乙酰氨基葡萄糖使用保濕劑後,減少面部色素沉著的出現| 研究團隊邀請33位女性進行測試,並將他們分為對照組與「塗抹0.075%藻類萃取成分」,與「塗抹3%維他命B3衍生物」組,實驗來到第28天之後,發現有塗抹保養品的兩組,黑色素淡化的效果,都明顯優於對照組。影片說明26’55”   選取適當功效的成份,有助於改善黑色素暗沈。   五.喚活肌膚修復力的夏多內精華 肌膚暗沉能藉由塗抹特定成分改善,那晝夜節律是否也能調整回來呢?答案是可以的,只要藉由「夏多內精華」就能重新喚醒肌膚修復力。 「夏多內精華」(Chrono Chardy)萃取自日本長野縣的霞多麗白葡萄(Chardonnay),來源相當天然,又具可追溯性。因為發現夏多內精華而獲獎無數的日本一丸公司在研究中指出,這種成分由於能夠增加天然保濕因子NMF的前驅物質「聚角蛋白微絲蛋白」,因此能夠改善因為壓力、作息不正常導致的皮膚粗糙、乾燥狀況。 除此之外,當中還含有頂級保養品經常使用丁二醇(Butylene Glycol),能使肌膚保持濕潤柔嫩的最佳狀態。讓生活繁忙的現代人,得以在緊湊行程中的空隙,為抵禦環境侵擾的肌膚,找回一絲絲喘息的空間。     【你可能會想看…】 日間保濕X夜間修復的「日夜光感透亮微電流面膜」 不知道自己屬於哪種膚質?一分鐘教你正確判斷
2021-03-10